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

问题详情: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

材料一  在立法方面,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

在司法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法为治具”思想,后来成为了历代传统。晋刘颂提出“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唐律疏议》《宋刑统》、《大明律》、《大清律例》都沿用了这一司法思想,这可以说是*古代的“罪刑法定”,显示了中华法制文明的灿烂。唐太宗多次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进而要求“人有所犯,一断于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盛赞商鞅以诚信执法,取得成功。在古代长期的司法实践中,既援法,又考量理与情的影响,形成了“执法”、“准理”、“原情”司法程式,提高了法律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晋藩《中华民族的法律传统与史鉴价值》

材料二  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进入帝国时期,出现了大量包括宗教犯罪在内的新罪名。执法官根据社会地位确定刑罚的差别,同一种犯罪一般有两种刑罚,一种针对体面者,一种针对下层百姓。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相当大。

——郭静《罗马刑法的发展进程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法律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古代罗马刑法体现的法制理念与*古代法制理念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回答】

(1)特点:立法方面,援礼入法,德主刑辅;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刑法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司法方面,将法律作为治国安邦的工具;援法断罪、罪刑法定;公正、诚信执法,维护法律权威;将“法”“理”“情”结合,扩大法律的社会影响.

(2)不同: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重私法、轻公法.

原因:*上,*长期为封建君主*的大一统帝国,法律为*统治服务;古罗马较长时间处于共和国阶段,平民力量强大.经济上,*以农业为立国之本,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古罗马商品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思想文化上,*儒家思想为正统思想,具有人本主义传统;古代罗马宗教思想影响*生活.  

【详解】

(1)由材料“早在西周,周公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等主张,经过两汉儒家对于刑德的论*,至唐代,《唐律疏议》开篇即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明太祖在《大明律》中更是宣告‘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可概括为援礼入法,德主刑辅;由材料“值得指出的是,隋唐将‘不孝’列为十恶重罪之一,此项规定一直延续至晚清”可概括为将人伦纲常内容法律化;由材料“同时历代对于鳏寡孤独、废疾犯法当刑者,法律都制定了‘减刑’‘宽宥’以恤刑的规定,清朝还实行存留养亲制度”可概括为刑罚内容彰显人道主义关怀。

(2)第一小问不同,由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刑法的罪名,多有处死‘以祭谷神、奉献于神’的规定”可知其不同在于罗马法律在法制理念带有浓厚的宗教**;由材料“只对有主观故意的犯罪行为人进行刑罚,如‘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可知其不同在于罗马法律对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区分的非常明确;由材料“罗马私法发达、公法相对滞后的状况深刻影响了罗马刑法发展进程,罗马刑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在整个古代罗马法制史中,犯罪与刑罚始终散见于大量的单行法律之中,且二者之间对应的随意*相当大”可知罗马法律重私法而轻公法。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

知识点:古今中外法律、法治、反腐

题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