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人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人少,云峰水隔深。夕阳依...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人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独至今。

注释: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到吴公台,写下这首诗。

20.诗的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哪两种手法,描写了怎样的景物?(5分)

答:                                                                                          

                                                                                    

21.诗人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答:                                                                                        

                                                                                         

【回答】

20.手法:远近结合,衬托,(视听结合或以动衬静也可)(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中间两联写登台所见之景:荒凉无人的野寺,隔水幽深的云峰,西下的残阳,破败的古台和空旷的山林。

21.抒情手法:触景生情或者借景抒情,吊古伤今,表达了流离之感,故乡之思,古今兴废的感叹,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为一体。对古今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全诗写“远眺”,而主导情绪则是“悲秋”。通过对深秋景象的描绘,熔铸了诗人对人生、社会、时代的凄凉感受。此诗文笔简淡,意境深远,乃“五言长城”的上乘之作。

【解析】

20.

试题分析: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十分凄凉。此两联承前,写登台所见之景。诗的门牌首联,以古台摇落和秋日望乡对举,既切题旨,也烈*属出了登台思归的寂寞情绪。接着的一联承古台而来,野寺无人的荒凉,云峰隔水的幽深,层次井然,尽收眼底。第三联写古台野寺的破败景象,冷寂凄清。那西下的残阳正依恋旧时的*垒,而空疏的林中在回荡着晚暮的钟声。无论是看到的和听到的,都给人落寞萧索的感觉,它强烈地表明,当年征战疆场的英雄事业,早已成了历史的遗迹。而诗人的无限伤感,亦寓其中。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吊古诗,观赏前朝古迹的零落,不禁感慨万端。首联叙事,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点出时间、地点,扣实题目中的“秋日登吴公台”几字。“摇落”一词既切合“秋日”,又有肃杀萧条之气,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中间两联写古迹零落,游人罕至之悲凉。末联以“惆怅南朝事,长*独至今”作结,寄慨遥深。这两句大意是说,南朝旧事,如过眼*云,徒然令人惆怅而已;只有那台外长*,从古流到今,这才是永恒的。由于刘长卿累遭贬谪,心境悲凉,吊古伤今,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而思归的抑郁怨愤的情绪。*山依旧,人物不同。“独至今”三字,悲凉慷慨,道出诗的神韵。最后两句有“大*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