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小说的语言①我初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

问题详情:

小说的语言①我初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

小说的语言

①我初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句交谈的。”

②张岱写两个老者去逛一处园林,一老者说:“真是蓬莱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生动之至,而且一听就是绍兴话。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一点人物*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

③可是现在不少青年同志写小说时,也像我初学写作时一样,喜欢让人物讲一些他不可能讲的话,而且用了很多辞藻。有的小说写农民,讲的却是城里的大学生讲的话,大学生也未必那样讲话。

④不单是对话,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⑤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入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⑥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⑦我曾经坐火车经过张家口坝上草原,有几里地,开满了手掌大的蓝*的马兰花,我觉得真是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我后来写一个孩子坐牛车通过这片地,本是顺理成章,可以写成:他觉得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但是我不能这样写,因为这个孩子是个农村的孩子,他没有念过书,在他的语言里没有“童话”这样的概念。我只能写:他好像在一个梦里。

⑧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感情,决定一篇小说的基调。鲁迅写《故乡》《伤逝》和《高老夫子》《肥皂》的感情很不一样。对闰土、涓生有深浅不同的同情,而对高尔础、四铭则是不同的厌恶。因此,基调也不同。

⑨我觉得一篇小说的开头很难,难的是定全篇的基调。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住了,调子定准了,下面就会写得很顺畅。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不稳,心里没底,或是有什么顾虑,往往就会觉得手生荆棘,有时会半途而废。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总是有个态度的,也是有感情的,在外国叫作“倾向*”,在*叫作“褒贬”。但是作者的态度、感情不能跳出故事去单独表现,只能融化在叙述和描写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这叫作“春秋笔法”。

⑩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不要特别地说出。

(文/汪曾祺,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文中借张岱写两个老者的对话表明了写人物对话的要求,下列对这段对话的分析符合这一要求的一项是

A.对话生动之至,写出园林如蓬莱仙境般美丽。

B.对话虽然只有两句,却符合人物*格和身份。

C.对话中运用了方言,写出了绍兴的语言特*。

D.对话普普通通,平平淡淡,不漂亮,没有深义。

2.下列对“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

A.叙述、描写的内容要真实反映作者眼中所见。

B.叙述、描写的语言要和作品中的人物相统。

C.描写景物要通过作者的感受来表达人物感受。

D.小说的人物形象要与整体环境气氛相适应。

3.下列有关“小说作者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对所要写的人物持有自己的态度和感情。

B.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决定了作品的基调。

C.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把握不稳会使写作受阻。

D.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和感情不应在小说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回答】

1.B

【解析】B.从“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一点人物*格、神态”可以看出,这里是告诉读者,小说写人物要符合人物*格和身份。故选B。

2.B

【解析】B.从“不单是对话,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可以看出,这里是说,小说中除了人物的对话要符合人物的*格和身份,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统一协调。故选B。

3.D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从“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不要特别地说出”可以看出,作者的意思是,小说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不要在作品中特别说出来,但一定要鲜明。故选D。

知识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题型:现代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