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当前位置 /首页/题库 > /列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浣溪沙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

问题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浣溪沙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准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赴汝州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所作。②洛,指洛河,源出安徽定远,北入淮河。

20.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21.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回答】

20.同意。“人间有味是清欢”的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以此作结,照彻全篇,极富哲理,为全篇增添了诗味和理趣。

21.苏词所写早春之景,**清丽,境界开阔。先写雨细风斜,瑟瑟寒侵。后写雨过天晴,淡云疏柳尽沐晴辉。“作晓寒”是不在乎的态度,“媚”显示了生命的活力。流露出了一种喜悦之情,更表达了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韩诗所写早春之景,润泽舒适,淡素朦胧。春初小雨,细滑润泽。春草经雨之后,似有似无,若隐若现。诗人借早春之景抒发了对春天由衷的喜爱之情。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观点——同意,然后再结合诗句来分析。“人间有味是清欢”意思是人间真正有味道的还是清淡的欢愉。词的上片“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准清洛渐漫漫”写早春景象,**清丽,境界开阔;下片“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转写作者游览时的清茶野餐及欢快心情。一起两句,作者抓住了两件有特征*的事物来描写:乳白*的香茶一盏和翡翠般的春蔬一盘。两相映托,便有浓郁的节日气氛和诱人的力量。“雪沫”乳花,状煎茶时上浮的白泡。以雪、乳形容茶*之白,既是比喻,又是夸张,形象鲜明。午盏,指午茶。此句可说是对宋人茶道的形象描绘。“蓼茸蒿笋”,即蓼芽与蒿茎,这是立春的应时节物。旧俗立春时馈送亲友以鲜嫩春菜和水果、饼铒等,称“春盘”。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本题,考生首先认真审题,明确问的是什么,答题的方向在哪里。“有人认为这首词的词眼是‘人间有味是清欢’,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目标指向诗眼,应该按照诗眼的答题思路分析作答。所谓“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具体阐释如下:1.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这类词一般具有浓厚的感**。2.能笼罩或点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3.具有概括*、准确*、生动*、形象*或 情趣*,这一般指动词。答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诗眼(作为诗眼的词或句)。第二步:分析内容: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列举全诗围绕该字写了哪些内容。 第三步:分析手法:结合艺术手法(修辞 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方法等) 分析如何突出诗眼 第四步:分析作用:分析该词在突出主旨、 情感,营造意境(内容)和诗歌结构上所起 的作用。 指诗眼-----析内容----明手法—点作用。对于本题,考生不需再去确定诗眼,只需把握该句的意思,分析其与全诗的联系即可。

2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上阕前两句,与《早春呈水部张*员外》所写都是早春之景,二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形象”,答题的内容是“二者的不同”。苏词上片写沿途景观。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晖。一个“媚”字,极富动感地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作者从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浩气的表现,是他精神境界上度越恒流之处。《早春呈水部张*员外》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以远看似有,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这一句是全篇中的绝妙佳句。早春二月,在长安,冬天未过,春天还未来临。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最初的春草芽儿就冒出来了,作者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这是早春的草*。看着它,作者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作者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这句“草*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这设*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更给早春草*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自然也美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的步骤如下: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等关系。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注意问题: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知识点:

题型: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