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经典语录 > /列表

《追忆:*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

大自然变成了百衲衣,连缀在一起的每一块碎片,都是古人为了让后人回忆自己而划去的地盘。

《追忆:*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经典语录

文学为我们失意的状态留下了凛然跟痛苦的*据:正如韩愈所说的,是一种“物不得其平而鸣”的产物。

文学是圣人不能成为圣人的一个缘由:文学需要说“我是”“我曾经是”。

把原来内在的含蓄不露的东西上升到用明白显露的问题来提问的水平,以求得到反思和深究,这是宋代作家的一个特点。

在这篇《后序》里,李清照暗地里为我们写下一篇如何评判价值的论文以及一部价值观的历史:最初,当她丈夫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对古代碑文的品评只是她同她丈夫的全部共同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接着,在成熟期,他评定书的价值时是把它们当做“物件”,当做鉴赏市场上的商品;而她离他越来越疏远了,她逐渐学会了按照书的内在内容来评判书的价值,按照它们所提供的的那种一人独享的快感;事情发展到最后,眼下她是把它们作为同过去的联系,作为“故人”来评判留存的这些东西的价值了,同它们相会,为她提供了回忆的机会。

这里显然有一种危险,一种引人入彀的诱惑:欣赏和理解断片的能力有可能仅仅成为感受力的试金石,成为偏离正道的自我炫耀。可能有人会不再关心把我们引向“他物”的失落的整体,就断片而论断片,把断片仅仅视为用以回顾理解它自身的东西。

在《报任少卿书》里,司马迁谈到了要用文学上的世代相传,来弥补由于宫刑而丧失了的另一种世代相传。

我们了解到王守仁是位“贤者”,但还不是以为“圣人”。圣人行善无需经过思考:王守仁的善行仍然没有超越出我们这等普通人的境界。

要真正领悟过去,就不能不对文明的延续*有所反思,思考一下什么能够传递给后人,什么不能传递给后人,以及再传递过程中,什么是能够为人所知的。只有在世俗的传统里,人的行动才会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自我”永垂不朽,这种“自我的本*”,先是道教后是佛教都揭示过,不过,它们赋予它以虚幻缥缈的外形);就此而论,传递的问题是个不容轻视的问题。凡是遇上这个问题的人,都会惴惴不安,心绪不宁。

《庄子》关于骷髅的寓言旨在会毁掉它自己:它的词语、形象和推论,只有毁了它们,不按它们原来的面貌理解它们,才能把握内在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