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经典语录 > /列表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经典语录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经典语录

70年代知名媒体人、作家许知远出走远方,悠游他国,从*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国印度到非洲尼罗河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冲突不断战火连绵的巴以地区到雄踞北漠大国依旧的俄罗斯,从*主义、柏林墙、海德堡岁月的欧洲到传统、教养、自然、安静的剑桥……这部作品首先寻求的不是恐惧,而是愉悦与知识。作者像是启蒙时代的小册子作家们一样,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也不独特。


经典语录

对于大规模灾难我最清晰的记忆来自于03年的SARS,那时候*是一座孤城,我犹记内心的恐惧,但是当风波过后人们遗忘的速度更令我吃惊。以至于没有人有兴趣知道他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我们犯了哪些错,该进行哪些检查与反思。灾难期间那两种情绪经常让我窒息,一种对*行为的无原则的谅解与褒奖,像是那种官与民正如父与子间的传统关系的延续,另一种则是民间那无休止的滥情,眼泪总比理智更充沛。

一场重大灾难,就像一场战争一样能有力地将人们团结在一起,突然之间所有的阶级,财富,*别,职业,智力,*格的差异都暂时消失了,人们感到空前的平等,也觉得自己是更大群体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找到了明确的归属感。人们抛弃掉日常的庸俗斤斤计较,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获得了更大的意义,就像一位年轻记者在绵阳新奇的发现了暂时的*主义,这种热情富有感染力但是注定难以长久,这并非令人叹息而是根深蒂固的人类特*。

距离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整整70年过去了,但是我对于那场战争的主要记忆只是几个孤立的年份,几场孤立的战役,几次骇人听闻的*,至于战争的内在逻辑细节,*失败与胜利的原因,中日两国真正国力的对比,杰出人物和普通人在战争中表现出的勇敢与怯懦,则几乎未得到探讨。我们总是在遗忘,似乎所有的苦难都仅仅是苦难本身,除去哀叹与控诉,无法转化成真正的精神财富,转化成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探求。

有时候新闻联播与快乐大本营真像是孪生兄弟,对于前者你分不清今天领导人说的话跟昨天又有什么区别,*生活水平总是稳步提高,国家总是处于进步中,而对于后者整个世界似乎都被简化为那几十个明星的名字,笨拙的重复*模枋变成了一个人才能的唯一体现。前者喜欢使用的,大步向前,历史*的进步,被后者替换成,真的好经典,大师风范。甚至连主持人的风格都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前者像是一个恒定的语言充满了制度与机械的力量而后者则是人工的塑胶玻璃与电子混合品染上过多艳丽的人工颜料,他们都一样缺乏真实具体的人的信息。

在最后的几天里我断断续续地读着林语堂的*传奇,他用英文将*的古典的短篇小说改写出来,我读到的则是它又被翻译成的现代汉语。

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旅行者远离了家乡,一种模糊的恐惧便随之而来,本能地渴望旧环境。正是在恐惧中,你变得敏感,外界的轻微变动都令你颤抖不已,你的内心再度充满疑问,要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

因为人们不敢或经常忘记了诚实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一个人对于别人的悲痛无动于衷,令人心痛,甚至可耻,因为他失去了感受力。但倘若一个人假装别人的悲剧就是自己的悲剧,用和别人一样的话来表达自己的痛苦,那么他同样是可疑的,他可能既虚伪又内心苍白。

我们的先祖创造了太多太多的华夏之冠,如何将先祖们创造的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使华夏千古文明浓缩在尧都浓缩在一处看得见摸得着的艺术经典中。一切变得容易理解,浩大的工程与历史情怀无关,他只是经济增长的催化剂,而且它与大跃进式的坏品味相连――拜多年的标语化好大喜功的美学观念所赐。

加缪说,旅行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恐惧。旅行者远离了家乡,一种模糊的恐惧感随之而来,他本能的渴望旧环境。正是在恐惧中,你变得敏感,外界的轻微的变动都令你颤抖不已,你的内心再度充满疑问,要探询自身存在的意义。人类的所有知识、情感、精神世界,不都因这追问而起?

遗迹是一个不断修复的东西,况且*的历史倾向于存留在典籍而不是建筑之中,除去万里长城我们不喜欢帕特农神庙的那种石头而倾向于木头,它们美观精巧却经不起历史烟尘。

我们对于死亡有一种特殊的态度,甚至是豁达,在很多地区除去颜*葬礼后婚宴没有太多的区别。不是说我们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民族,而是我们有自己的方式,这方式则与漫长的传统,特殊环境有关。

这个国家似乎有太多的耐心,在这海洋般的耐心中,一代代人来,一代代人去。所有的灿烂归于平淡,而那些令人焦虑难的困境也将都被忘却,而付出的代价则是一代代被淹没的冲动与热忱。

TAG标签:游荡 经典语录 #